初診流程
預約→依照約定時間就診
→建立關係、去除小朋友的緊張感
→全口檢查及照射必要之口內X光片
→口腔衛教
→與家長解說小朋友口內狀況及治療計畫討論
→與小朋友介紹牙科器械
→約診以進行後續治療或三個月回診追蹤
準備工作及行為引導
✓ 兒童牙科與成人牙科的不同在於牙醫師、小朋友及家長的互信及互動,尤其是之前看牙經驗不佳的小朋友,牙醫師需花更多時間與小朋友培養感情。
✓ 看牙是一種學習,需要時間去引導;基本上三歲半以上的小朋友都可以透過「行為引導及學習」的方式順利看診喔~
✓ 每一次看診不僅僅只是治療蛀牙,更是培養小朋友的看牙習慣及建立信心
✓ 什麼是行為引導?
①最基本的解說–展示–操作:由遠到近地向小朋友示範會使用到的牙科器械,並使用可愛的替代語法讓小朋友卸下心房,進而才將工具放入口腔治療牙齒。
②強化正向行為:當小朋友很配合看牙、並做出合宜的反應時,醫師會不吝惜給小朋友獎勵,包括言語上的稱讚、實質的小禮物等等,讓小朋友獲得成就感,並繼續維持優秀的行為。
③抑制負向行為(亂動、伸手抓器械):面對危險的舉動,醫師會用嚴肅且低沉的語氣來制止這類動作,也希望重新得到小朋友的注意力以利繼續溝通,請家長不要誤會,醫師不是兇您的孩子,而是希望讓孩子安全。必要時甚至會使用隔離父母當作條件交換,來跟小朋友商量,希望孩子可以回復正向行為,一旦正向行為出現,小朋友就會得到應有的回饋及鼓勵。
④強制約束法:對於危險的舉動或是年紀太小無理解能力(小於三歲)的孩子,還可以用身體強制約束,請家長、牙醫師或助理以肢體來固定孩子,以防小朋友的不合作行為傷害到自己,或延誤治療造成更嚴重的病症。
✓ 小朋友看牙齒是件了不起的事情,以上的方式是各個兒童專科都可能用到的方式,目的皆是希望可以陪孩子走過緊張的情緒、避免危險舉動,牙醫師和家長一樣都希望小朋友能安全治療、維護口腔健康,希望家長能了解並配合,也歡迎家長與兒童專科醫師討論喔!